本文刊于: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5,44(6):751-754
作者:金哲1 陈峥2 刘小鹏1 宋岳涛1 杨颖娜1 赵琦2 禹震1
1北京老年医院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研究室;
2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医疗机构管理分会
【摘要】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我国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2024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出台了《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人在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床位转换标准》(WS/T845-2024),此标准以老年综合评估为主要抓手,确定了老年人在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床位转换的动态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标准,对规范医养结合机构发展、满足老年人不同时期的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标准制定的背景和意义,对标准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总结提出标准时的整体思路和使用方法,有助于相关人员对标准的正确理解,推动标准的贯彻落实。
【关键词】医养结合;老年综合评估;老年综合征;床位转换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群体对医疗卫生服务和生活照料双重需求日益叠加,高龄、衰弱、失能、失智人群的刚性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专业化的医养结合服务。本标准的出台能够为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人提供一种床位上明确分工、模式上相互衔接、服务上全程连续的健康养老服务的管理标准。
一、标准编制的背景和总体思路
医养结合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从我国医养结合模式发展现状来看,机构内养老区和医疗区的服务功能尚未进行有效整合,为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和养老服务呈明显碎片化,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存在职责不明确、供给质量不稳定、服务流程脱节等现象,且绝大多数医养结合机构未形成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连续有效的闭环管理,国内外也无将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通过老年医学技术紧密结合的案例,亟须加强相关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为进一步提高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能力,规范医养结合机构内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转换行为,确保老年人得到更及时、专业的医疗照顾。编写组对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医养结合机构进行走访调研,重点总结和借鉴了各地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实践经验,围绕医养结合的政策法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在制定过程中重点考虑标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关注老年综合征和老年人生活能力、认知、心理等的变化影响,突出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医养结合服务中的应用价值。标准规定了床位转换的条件、依据及流程等内容,清晰划分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的服务节点和界线,为全面提升医养结合机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促进医养结合协同发展提供依据。
二、标准制定情况
《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人在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床位转换标准》(WS/T845-2024)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提出、北京老年医院牵头起草完成。该标准汇集了国内老年医学、医养结合领域专家的实践成果和经验,经过反复论证与严格审查,于2024年7月24日正式发布,2025年2月1日起实施。这一标准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国家医养结合方针政策的具体措施,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推荐性标准的要求,解决了医养结合中的关键节点问题,有利于老年健康服务中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为规范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行为,加强医保基金、民政补贴等惠民措施的监督管理提供更科学合理的依据,推动老年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标准内容解读
标准适用于同时设有养老区和医疗区的医养结合机构,主要内容包括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评估内容、床位转换标准、床位转换流程与注意事项等。
老年综合评估是老年医学的核心技术之一[1],能够全面了解老年人的健康和功能状况,为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本标准所采纳的评估标准基于老年综合评估量表,结合中国老年人健康标准的概念[3],通过老年人急性期状况、常见疾病状况和老年综合征变化状况的评估,辅助医养结合机构的工作人员识别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从而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优化服务供给。
(一)评估内容
评估内容包括急性期评估、常见疾病状态评估和老年综合征变化评估。
1.急性期评估:通过早期预警评估表(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对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和意识水平进行动态评估,用于初步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预警识别潜在急危重症患者,见表1。
MEWS评分结果是将心率、收缩压、呼吸、体温、意识情况对应的分值累加,根据不同的分值制定出不同级别的医疗处理干预原则。其中评分5分是鉴别患者病情严重程序的最佳临界点,当患者MEWS>5分时,病情恶化的可能性较大,应立即按急诊应急流程处理;当MEWS>9分时,死亡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患者外出时必须有医生和责任护士陪同出行,并备齐急救用物。
2.常见疾病状态评估:通过6种老年人常见疾病状态的评估,多维度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医养结合服务方案,见表2,具体内容包括:(1)疼痛评估:采用疼痛级别数字评分(0~10分)和面部表情评分两种方法,将疼痛级别数字和面部表情相结合,进行综合判断评分,无法用语言沟通的老年人只观察其面部表情进行对应评分;(2)营养状况评估:通过营养评估简表初步判断老年人是否存在营养不良、肌肉减少等风险;(3)谵妄评估: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如注意力是否散漫、思维是否无序以及意识程度变化等,必要时开展专项评估;(4)慢性疾病评估:重点观察老年人近期是否出现原有慢性疾病病情加重的情况,特别是2周内是否存在急性期发作的风险;(5)药物不良反应评估: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挖掘潜在风险;(6)其他异常情况:必要时可结合生命体征、检验检查结果进行监测。
3.老年综合征变化评估:包含跌倒、压力性损伤、晕厥、认知障碍、情绪情感、睡眠障碍、尿失禁、便秘及其他症状9 种老年人常见综合征变化情况的筛查量表,见表3。通过老年人近2周内身心健康各方面的发生变化情况,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床位转换(变化情况参考近3 d内的动态观察结果)。
(二)床位转换依据
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人在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床位转换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老年人的功能状况:考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活动能力、认知能力等,功能相对独立、能够基本自理的老年人合适入住养老区床位;而功能受限、患有中重度疾病或需要医学护理的老年人则更适合入住医疗区床位。二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这里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态,通常会综合考虑急性疾病、慢性疾病、失能风险、跌倒、多重用药等风险因素,较为健康、患有慢性疾病但无急性风险或2周内病情稳定的老年人适合入住养老区床位;而患有多种疾病或较高失能风险、存在急性期症状的老年人适合入住医疗区床位。三是考虑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只需要基本护理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适合入住养老区床位,需要进行医学护理和密切监测的老年人则更适合医疗区床位。
(三)床位转换流程
1.确认床位转换需求:老年人或监护人员提出床位转换需求后,由专业评估人员主要是医护人员根据本标准的评估内容,结合老年人2周的整体健康状态,进行相应评估。
2.评估结果分析:根据老年人评估的结果,评估人员进行结果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3.结果告知:将评估结果及时告知老年人或监护人员,充分保障老年人的权益。
4.办理相关手续:经老年人本人或监护人员确认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办理床位转换手续。对于重度失能或行动不便的患者,医养结合机构工作人员应协助解决好转运安全问题,必要时请医护人员协助护送,并与转换区域相关人员做好详细的交接工作。
(四)标准使用注意事项
1.转换过程需严格遵守国家及所在地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相关政策,熟练掌握老年综合评估相关技巧方法,以确保在正确的操作下使用和参考本标准。
2.医养结合机构对床位转换行为承担主体责任,使用方应建立相关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关键岗位人员严格遵守床位转换标准规范,细化工作措施,保证评估结果客观、合理。
3.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在区域转换过程中及时确保老年人的安全。
四、结语
《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人在医疗区和养老区之间床位转换标准》(WS/T 845-2024)的发布与实施,对于指导医养结合机构实现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作用。该标准以满足老年人在医养结合机构内的服务需求为核心,对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的床位转换行为予以明确规范,采用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全方位掌握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推动养老与医疗服务的紧密联动。对于医养结合机构从业人员来说,充分理解标准中的各项技术要求和转换流程至关重要,只有全面掌握标准内容,并将其应用至日常工作中,才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实用、更全面、更便捷的医养结合服务,为全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注入新动力。